文章转载自“压缩机网”微信公众号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近年来,空压机不管是整机、配件,还是工频机、变频机、无油机,又或是生产、组装、销售与售后领域,均内卷严重,从业者对此叫苦不迭。然而,在大同小异的空压机品类和技术条件下,各家公司的境遇却天差地别,其根源,就在成本结构里!
迈克尔·波特说过:“价格战终局属于总成本领先者,而非低价跟风者。”由此看来,同质低价仅是表象,其实低成本才是内核。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,低价策略往往被视为短期获客的“救命稻草”,但真正的竞争优势源于低成本战略,即通过技术创新、效率提升和聚焦重构成本结构,实现可持续的总成本领先。
当前,空压机行业面临多重挑战,全球产能大挪移——制造业外迁绝非简单的订单流失,而是全球产业链的世纪性重构及行业泡沫大清洗。过去20年的增长红利,让包括空压机在内的每个行业都积累了30%以上的无效产能,确实亟待清理。同时,厂房折旧、员工工资,这些成本不会因订单减少而降低,反而随着销量下滑占比越来越高,还有积压多年的库存、产物质量的短板、部门间的激烈博弈……
然而,危机中总是蕴藏着机遇,历史无数次证明,行业王者往往诞生于成本重构,当然,找准定位很关键。对于压缩机行业来说,公司定价策略并非随意为之,高明者会在其他人还在为渠道成本苦恼时,精准计算隐性成本并把握政策红利,实现弯道超车。
成本重构并非易事,目前最难的不单单是技术,而是打破利益铁幕。多数压缩机公司成本结构存在惯性,在降本过程中,往往热衷于降低产物质量成本、人员收入成本以及产物创新技术迭代资源投入成本,而非聚焦内部管理运营的提纯精简实现降耗提效。空压机由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智造”的转型之路充满艰辛,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与付出,而这一切都需要成本去支撑。厘清何为必要成本、何为可控成本,并深入优化重构,这将是空压机公司探寻破局之道的关键!